万得资讯票房保底大热映电影圈
李老汉的幸福生活在《叶问3》上映前就引发了广泛关注,消息称其票房保底已达十亿元。这不仅是继《美人鱼》之后,又一部传出高票房保底的电影,它也标志着票房保底现象在电影圈中愈发普遍。这样的热潮正推动着金融手段成为电影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支撑。
据悉,《叶问3》的发行方早已与制片方就影片的市场预估达成共识,即便实际票房未能达到保底数字,发行方仍需按该金额支付分账。然而,对于超出这一数字的额外收入,分账比例将更有利于发行方。这种模式已经在行业内形成了一种风气。
回顾往事,我们发现此类情况并不新鲜。在2014年,旅游与中影股份发行分公司为《心花放》提供了5亿人民币的保底资金,最终该片获得11.7亿人民币的票房,这一巨大盈余无疑是对双方都极具吸引力的合作成果。而博纳影业则为《后会无期》承诺了3.5亿人民币,以40%的比例分享超出这一数字部分最终6.3亿人民币的收入,这样的合作方式同样显得既经济又合理。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不仅传统发行公司参与其中,而且资本机构也开始介入这场以金钱和风险投资为特色的游戏。尤其是在《美人鱼》的成功之下,一些资本力量如和和影业、光线传媒及龙腾艺都影视传媒等共同承担了较高数额的大额保险金,为他们带来了丰厚回报。但同时,也存在失败案例,如《一步之遥》,尽管拥有良好的口碑,但最终因口碑争议导致票房止步于五亿元,使那些早已做出了巨额投入的人们感到失望。
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不少公司为了抢夺资源而采取各种优惠条件,有时甚至牺牲利润来获取更多资源,比如网络版权、衍生品开发等。此举对于新兴公司来说,可以迅速提升自身地位,而对于创作者来说,只有拍摄质量优秀才是真正能够长久立足这个领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