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影评封神第一部排片逆袭背后的自然之美
我和我的祖国:解读《封神第一部》的排片逆袭与创作挑战
在这片红土地上,有着无数的故事等待被发现。导演乌尔善曾经找来冉平,希望他们能够共同创作《封神三部曲》,这个项目可能需要八年的时间,但对方当时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玩笑。然而,十年过去了,《封神三部曲》终于见到了光明。
改编《封神》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因为它不仅要面对众多已有的影视作品,还要处理原著中的各种民间传说和细节。在这样的背景下,乌尔善要求编剧们一气呵成写出三部,每个部分都需要独立成章,这样的创作方式让人感到既有挑战性又充满期待。
为了应对这些困难,乌尔善找到了冉平和他的父亲冉甲男,他们一起开启了《封神三部曲》的征程。冉平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编剧,他曾参与过央视经典剧集《水浒传》的制作,对改编名著有着深厚的功底。
尽管如此,《封神第一部》上映后依然遭遇了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它的票房虽然超五亿,但也引发了一些观众对于改编方式的疑问。而两位编剧在接受采访时回应称,他们并没有颠覆原著,而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重新阐述小说里的内容。
我们试图通过与电影相关的一系列讨论,揭开观众对于《封神第一部》的不解之谜,以及探索之后故事可能带来的好奇心。以下是我们对此次改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
人物调整
导演乌尔善提出了一个标准——可能需要8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但是,当这个提议被提出时,并没有人认真地认为会真的花费这么长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在2014年6月份,冉平和冉甲男开始了这项伟大的任务,他们开始规划主要的情节和人物。在选择核心人物方面,他们考虑过姜子牙,但最终决定以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将姬发设定为主角。这是一个大胆而重要的决定,因为姬发在原著中并不占据突出的位置,而且他与殷寿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只是在牧野之战中才相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编剧们引入了“质子旅”的概念,将原本两个儿子的角色合并,使得他们成为新的关系线上的新人物。
姬发与殷郊
在整个故事中,有两个角色——姬发和殷郊——展现出了显著的人物成长弧度。在电影结尾处,我们看到姬发回到西岐,同时殷郊也因为杨戬和哪吒的保护而安全离开到仙山去拯救。这两个角色之间的情感纽带始终是整个三部曲的心脏所在地。当电影刚刚开始时,就有关于其崇拜情感以及渴望成为像殷郊那样的人的心声。而随着故事发展,这种忠诚与牺牲精神逐渐显露出来,最终导致两个人站在敌对的一边,这种转变令人哀伤,也让人思考国家背后的意义。
改编重头戏
其中两场戏分别展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一场发生于食子的戏份,而另一场则是在龙德殿里四位质子与伯侯们对峙。这两段情节都是为了塑造恶势力的形象,同时也是为了服务于更大的主题,即讨论正义与邪恶、道德伦理等问题。此外,还有一幕显示了纣王如何败坏人伦,让人们更加理解他的残暴无道。而这些变化都围绕着玉佩这一符号展开,其象征意味强烈,是整体叙事的一个重要元素。
纣王及妲己
在影片中的妲己,她变得更加纯粹,不再是一个祸国妖精。她原来是一只被禁锢在昆仑山下的狐妖,被解救后,她成了报恩之身,与她有关的情感线条变得更加清晰。她不是所有人类眼中的对象,而是一个特殊存在,用她的力量给予保护。不再是前世传统中的魅惑女巫,而是一种疗愈能力,是一种爱慕关系,从而使她不再仅仅是个反派,更接近于一个同伴或朋友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