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影评彭小莲导演的独特视角下活出电影中的自己
在我生命的六十多个春秋里,这是第一个没有彭小莲的春天。她走了快一年了(彭小莲, 1953.6.26—2019.6.19)。八十年代初,我正沉浸在书海中,一本英文语法书吸引着我的注意,当我抬头时,小莲已经踏入房间。“你在看什么?”她问,“英文语法。”“喔唷唷,这种书我从不曾翻阅过。” “我们去小学看看杨校长怎么样?”她的声音充满了好奇和活力。
童年、少年时代的小莲,在我们的记忆中虽然不曾相见,但因为她的名字,她成为了我们这个区域的一股传奇。人们说她与街头流氓对峙时,眼神坚定;她与男生一起在阳台上演唱时,音色甜美;她下乡插队;还有,她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那些传言真假参半,却又真实至极。那些日子里,我们都忙于自顾,不太关注外界,但每当有人提起她的名字,我都会竖起耳朵,因为那是老同学之间的情谊。我听后心生敬佩,也感到安慰,那样的岁月,她依然能保持那种大胆张扬的气质。
插队岁月,是我们两个人生活中的最艰难、最痛苦的时期。但我们熬过来了。小莲勇敢、热情、美丽如故,即便隔了多年,我们之间也没感觉到丝毫陌生或需要解释,无需客套,只是自然而然。她们说笑间,我们漫步淮海路,那年他们插队,那年调动工作,那年上学……那个时候,我留学美国,而我的朋友回国教书,是我们这一代人成功逃离困境的幸运儿。而那些累累伤痕,我们还未有勇气去揭开去讲述,就先放一边吧。
回到小学,看了一圈,暑假期间,想找老师校长却都不在,所以决定一起去了上海第二食品商店买饼干。我准备买包装好的,但小 莲叫住我,“买散装的,散装更便宜更新鲜。” 她指挥着,让饼干进入塑料袋。我捧着饼干出来,她高兴地说,“咱们省下六七毛钱啦?”“真没想到,你下乡生活这么会过啊?” “我向来就这样,” 她大声回答。
实际上,小莲家五个孩子靠母亲一人微薄工资维持,并不是宽裕。《回家路上的》中,她写道:“小时候妈妈不会让我穿破烂衣服,她决不愿让人看出穷相。她把自己的灯芯绒外套改给我,然后拿到店里染了一次,看起来跟新的一样。”
八十年代跟谢晋导演合作1982 年,小 莲毕业分配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那时候,我正在美国读研读博寻求职业发展。1985 年,在大学图书馆看到她的短篇小说《黑夜白昼》,一下子读完,然后给她写信祝贺。不久收到回信,只记得结尾是,“好好的啊活出你自己。” 这份强烈个人意识,在那个时代并不常见,可是我基本忽略掉,把它当作世俗的事务处理过去。当有一天,我似乎有点眉目,又坐在舒适沙发上突然恐慌起来,从此开始精神心理自救,从图书馆借来的中文书籍看得昏天黑地,看到了许多作品,《阿冰顿广场》、《燃烧联系》、《被腐蚀渴望》、《背上的故事》
九十年代再次见面是在 1996 年初,当时她结束了七年的美国留学回到上海成为导演,而我则完成学术休假回国照顾病重的母亲。在奇迹般的情况下,小 莲电话打给我的母亲询问近况,并留下联系方式。我赶紧拨出去的时候,她正忙于拍摄第一部电影《犬杀》,与团队住在上影厂附近酒店里,我们约定于上影厂门口相遇。这一次,再次见面已是数十年未遇,它们彻底告别青涩时代,用名符其实的话称呼为中年人。那段时间徐家汇附近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上空脚手架搭建材料瓦砾废墟道路崎岖重型卡车轰隆轰隆扬起铺天盖地灰尘。她从灰蒙蒙尘土中走出昂首骄傲宽大的夹克合身牛仔裤粗笨的大兵靴大幅度挥手响亮笑声像战场斗士豪放粗犷自信。
接下来二十多年的日子里,我们再无断绝联系开头一年数次频繁到最后几年的每月几次甚至每周几次直至生命终点。一百多本由她选定的各式各样文学作品,每本都是精挑细选用轻松笔调讲述沉重历史的心血之作。我只能写得到那程度,其内心深处尚未那么坚强。不过这些文字并非简单记录,而是一种抒情,它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为人类文明增添了一抹温暖光芒。